王家坝,位于淮河中上游分界处,这里不但有被誉为“千里淮河第一闸” 的王家坝闸,还有库容 7.5 亿立方米的淮河濛洼蓄洪区,在淮河防汛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20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阜阳市阜南县王家坝考察调研,指出王家坝抗洪“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是淮河儿女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2025 年 8 月 12 日,tyc8722太阳集团实践队沿着习总书记的足迹,深入王家坝,开展以“寻访红色文化,体悟抗洪精神”为主题的实践教育活动。
(图片为太阳集团城娱8722实践团队成员在王家坝闸的记录图片)
一、冲不垮的王家坝——王家坝闸
王家坝闸作为淮河防汛体系的核心枢纽,自1953年建成以来,始终是淮河安澜的“定海神针”。这座横跨淮河左岸的关键工程,虽历经 2003 年拆除重建,但其守护淮河中下游的使命从未改变。
(图片为王家坝闸)
在淮河防汛的关键时刻,王家坝闸的每一次开启都牵动着全局。截至目前,它已14 次奉命开闸蓄洪,累计蓄洪量达 75 亿立方米,相当于为淮河“减负”出一座大型水库的水量。每当洪峰来袭,闸门缓缓升起的瞬间,濛洼蓄洪区便化身“天然缓冲带”,有效削减洪峰流量,为下游的两淮能源基地筑牢“防火墙”。
同时,王家坝闸的调度为京九、京沪两大交通大动脉撑起“保护伞”。这两条贯穿南北的铁路干线,在洪水期间若因险情中断,不仅会导致物流瘫痪,更可能影响全国物资调配。此外,淮北大堤及沿淮大中城市的防洪安全也因王家坝闸的存在得到切实保障,无数百姓的生命财产免受洪水侵袭。
(图片为太阳集团城娱8722实践团队成员在王家坝抗洪博物馆门口的记录图片)
实践队员们站在闸前,望着那历经洪水冲刷仍坚固如初的闸门,仿佛看到了无数次洪水中,它如钢铁巨人般挺身而出,为下游“挡险”的壮阔场景,更深刻体会到“舍小家,为大家”的王家坝精神背后,是实实在在的责任与担当。
二、忘不了的抗洪魂—— 王家坝抗洪纪念馆
王家坝抗洪纪念馆,静静伫立在淮河北岸王家坝闸东侧约100 米处,其浅灰色的两层建筑,融合了半圆形与立方形的立面造型,庄重而大气,宛如一位沉默的史官,默默记录着淮河抗洪的峥嵘岁月。踏入馆内,仿佛步入时光回廊,一部淮河抗洪救灾的雄浑历史画卷在眼前徐徐铺展。
(图片为王家坝抗洪纪念馆)
馆内展品丰富多元,2000 余件珍贵的照片、文献、实物、影像及雕塑资料,从不同角度全面展示了蒙洼人民长期与洪水英勇抗争的艰辛过往。在这里,王家坝精神具象化于每一处展陈之中。那些记录洪水肆虐场景的老照片,定格下滔滔洪水如猛兽般汹涌的瞬间,可即便面对如此绝境,蒙洼人民眼中仍闪烁着坚毅光芒,毫无退缩之意,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精神。破旧的蓑衣、简易的抢险工具等老物件,见证了往昔抗洪军民在恶劣环境下,凭借顽强意志与简陋装备,同洪魔殊死搏斗的日日夜夜,凸显出军民团结、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济精神。而那座展现军民携手抗洪的群雕,更是将这一精神刻画得入木三分,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群众紧紧相随,凝聚起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
(图片为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展馆内的记录图片)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馆内关于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8月18日考察王家坝的相关展示。总书记深入了解了安徽省防汛工作及王家坝开闸分洪情况,对淮河治理历史和淮河流域防汛抗洪工作予以高度关注,并强调要总结好治理淮河的经验,认真谋划“十四五”时期淮河治理方案。总书记的关怀与嘱托,为王家坝乃至整个淮河流域的发展指明方向,也让“舍小家,为大家”的王家坝精神在新时代被赋予全新意义,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在防洪减灾、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多领域持续奋进。
实践队员们肃立馆内,聆听着讲解员讲述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抗洪故事,内心被深深触动。他们深刻领悟到,王家坝精神不仅是蒙洼人民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生动写照,更是激励中华民族不断战胜艰难险阻、奋勇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将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之上,熠熠生辉。

(图片为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展馆内的记录图片)
此次王家坝之行,让实践队员们深受教育和鼓舞,他们明白,“舍小家,为大家”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是濛洼百姓在洪水中搬家时的坦然,是抢险队员泡在泥水里的坚守,更是新时代青年必须扛起的责任担当。作为外语专业的学子,他们或许不会直接站在防汛一线,但可以用语言作桥梁,让王家坝精神跨越山海,让世界听见淮河儿女与水抗争、向光而行的故事;可以用专业为笔,将这份精神融入学术研究、社会实践,在国际舞台上诠释中国人民的集体品格。他们表示,将以青春之力守护这份精神遗产,让王家坝的“抗洪魂”在全球化时代绽放新的光芒,让总书记的嘱托化作脚踏实地的行动,在各自的赛道上书写属于新时代的“担当答卷”。
(撰稿人:张庆芳;审稿人:卜齐春、施铜兴)